总第84期 2012年
回家的路上
      中秋佳节来临,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传统节日在人们心中变得越来越遥远,对中秋节的热衷只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但是人们仍然在计划着这个长假该如何度过,回家或是旅行。看着新闻里火车站即将迎来的运输高峰考验,我想起去年回家时的一些片段,过去近一年,影像很短暂,记忆却很清晰······
      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不管人在哪里,走得有多远都要赶着回家过年。距离大年越来越近,我也踏上北上的火车准备回家。第一次独自一人赶车,遥远的路途以为会很难熬,没想到一个人把眼看世界是多么难得的机会,看到了发生在身边的平凡真事,感谢这次归程。
           车站留影
      早早抵达火车站,还没到进站时间,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背着大包小包行色匆匆。人群中看到一家人走过来,带着满脸的笑容,两个老人应该有六十多岁,衣着朴实,脸上挂着岁月的痕迹。年轻小伙子是老人的儿子吧,二十多岁,想必是老来得子,高个头、皮肤黝黑,一直在笑露着洁白的牙齿,看样子像打工的。身边跟着一个女孩是女朋友吧。儿子突然放下长长的背包,拉着女友要给父母照张相,女孩从包里掏出相机给他们拍照,两位老人带着农民的质朴和羞涩,在儿子阳光大方的衬托下显得有些扭扭捏捏,儿子双手搭在父母的肩上,身体前倾与父母紧紧挨在一起。我站在后面看到的是背影,但是能想象得出进入相机取景框里的脸庞洋溢出的普通人的幸福。来来往往的行人不断在他们面前穿梭,有人从镜头前闪过,有人从旁边绕道而过,女孩拿着相机不知道拍了多少次才拍到一张只有三张笑脸的照片,我很想冲过去阻止那些从镜头前穿过的行人旅客,又怕打扰了那一刻的宁静与祥和,周围的人头攒动和嘈杂声似乎完全没有影响到他们,自顾自的享受着自己的喜悦。看着他们拍完照,重新背上行李,向候车厅走去,我心里不停地猜测,也许他们住在某个偏远的地方,也许这是老人这辈子最后一次进城,但是儿子阳光般的笑脸和对父母的爱在这个车站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也许他们不知道这平凡的幸福有多让人羡慕。
                父亲
      随着拥挤的人群挤上车,刚坐下,对面来了一位老人,背着大包小包,热得满头是汗。随后一天一夜的旅途中,我对这位老父亲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老人过了新年就六十了,思想却很开放,也许是常年在外打工,城市的开放熏陶了这些憨厚的农民,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北方男人、北方农民、北方父亲。
      即将进入花甲之年,却还在千里之外打工,在物价急剧上涨的城市里,每日的花销一直未长。旁边的人不断与老人攀谈着并不断批判着,年轻的他们认为老人年纪一大把应该在家安享晚年,儿女养老。听老人说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为了能让两个儿子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一辈子走南闯北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儿子的命运,如今都已成家立业。
 当谈起两个儿子,那种溢于言表的高兴与满足让旁人无法理解,别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还要继续打拼,为什么这么辛苦,他说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他说自己不觉得苦,干得挺开心。也许是南北方的观念不太一样,同为北方的我十分理解老人的想法,同时也有一种想让他停下来的心疼,那满脸的皱纹和粗糙的双手是岁月的痕迹,也见证着老人的辛苦,但是从他那里我们明白了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东西—父爱。
 这是一种越来越少的父爱表达方式,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理念的不断变化,这一辈的这样的农民、这样的父亲越来越少,那种接近于土地、接近于自然的淳朴也越来越少,却让我们倍加珍惜。
 一种是儿子对父母的爱,一种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两种都是简单的、朴实的,也是最真实的。在外忙忙碌碌的工作,人们或是为了功成名就,或是为了改善生活,每天在奔波,不管是身为晚辈或是长辈,对家人的关心已经少了那种人类最本能、最真实的表达方式,也许有一天当我们停下脚步,会发现自己错过了许多。
 中秋佳节,家人团聚,希望所有在外的人们能够躲开外面的纷纷扰扰,躲开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回家陪陪家人。(昆仑公司   刘英)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