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16期 2019年
攻坚克难 共谱新篇
(上接第二版)
       他们前后往返乌鲁木齐三次,带着报告向国土资源部、环科院提出申请,在报告中首先阐明油气开发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意义,并陈述此次项目对公司的重要性,极力请求自治区协助调整生态红线区的划定范围。多次反复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到了去年十月,在当地县、市领导的鼎力支持下,以及国土资源部及环科院的协助下,目前中曼温宿区块范围内生态红线区域仅占总面积的0.14%,是位于区块最北端的一小片公益林,几乎不再影响整个区块的开发进程,可以忽略不计。
适应当地工作节奏
  3月28日,记者一行跟随阿克苏中曼油气公司企地关系部主任崔启武,来到了阿克苏市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真实领略了一番当地维族村民的热情,崔主任与村书记沙拉买提亲切交谈,并表示正在向"沙书记"学习维语。这样的交流是崔主任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他从事对外关系业务已经数十年,2018年11月开始,崔主任带着丰富的个人经验来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当中,也为自己寻求一个新的突破。
  虽然曾经从事过多年的关系沟通,但是来到阿克苏后,崔主任发现在新疆当地与口内,两者的管理方式完全不同。在当地,政府的各项业务完全按照预定的规则流程进展,没有任何变通的机会。例如一项简单的工作,在口内可以直接和业务员进行沟通,沟通后便直接开展工作,但是在当地,需要首先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证明,并递交给上级领导进行层层审批,审批手续完成后才能与业务员联系。
       漫长的审批流程直接影响了工作节奏,不仅如此,由于新疆自治区的特殊性,每逢节假日、重要会议、或者既定安排的时间内,政府公务员都需要放下手头的事务,轮流下基层进行扶贫工作,帮扶期间会在村中常驻,停留时间短则一星期,长则几个月甚至更久,所以在流程审批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找不到人签字的情况。
  在一次环评前的公共参与中,项目人员向上层递交了申请,然而当审批流程进入最后一步签字时,当时负责的工作人员正在基层村中做“帮扶“工作。环评公共参与迫在眉睫,可是又找不到人签字,此时崔主任与阿克苏公司的负责环评工作的周处长一同,直接联系了工作人员本人,跟着微信定位一直追到村中签上了字。
解决交流障碍的难题
  流程审批仅仅是环评公共参与的第一步,审批完成获得许可之后,他们首先需要向指定区域的村子公示,然后开会说明情况,再找当地村民签字,一般为三十到五十人左右,这看上去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实际操作起来才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当地的政府对中曼油气给予了足够多的支持与理解,但大部分当地村民都是长期以水果、水稻等农作物种植为主业,石油钻井与开采是他们完全不了解的一个行业,他们很担心会对周边的环境问题造成影响,更不确定这个产业能否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反应。油气公司的负责人只能一遍一遍的向他们解释,介绍石油这一行业,解释如何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同时阐明公司未来的发展规划。
  然而当地村民大多数都是维族人,语言交流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年长的大多不会汉语,年轻的维族人有一些会,但是很多说不太好,还有一些根本不会,倒是由于现阶段教育的加强,学生们全都会说汉语,所以有的时候甚至会让村里几岁的小孩子来充当一把翻译。崔主任还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语音翻译软件,能够将对方说的话录音进去,从维语转换为汉语,自己说话时也录入后再转换成维语,有时语音软件的识别出现一定的偏差,又给交流带来了新的障碍。
  在环评公共参与村民签字的过程中,有的当地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也不知道自己名字翻译成汉语怎么写,崔主任找来了一个会说汉语的维族人做翻译,将他们的名字译过来,再一个一个的写上,一个原本很简单的签字过程,有时需要耗费好几个小时。
尽力开展环评工作
  新疆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高要求是众所周知的,温宿地区尤甚,所以这里的环评审批也比其他区域更加困难。
  环评工作,就是准备相关材料,评价勘探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风险,并针对风险制定出有有效措施。在当地勘探开发过程中,环评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初期,由于对当地业务过程不熟悉,也缺乏相关材料,环评往往很难通过。有的井位环评需要耗时两个月甚至更久,例如温7井环评在年前就已经提交,但是一直到三月下旬才正式上会审议。
  整个环评过程,在确定井位之后,首先需要各个相关部门领导进行现场踏勘,并给出审核意见,“只要有一个局不同意,这一口井就没有办法打。”,在踏勘通过之后才可以委托环评,由环保局给出初审意见,随后由地区环保局专家上会评审,在会议通过后才允许实施。”工作也没有多大的困难,就是手续麻烦,过程耗时间。"
       截止目前,温宿区块已经通过了九口井的环评,每口井的效率也在逐渐加快,今年当地政府计划将在库车县设立油区服务中心,优化环评工作环节,预计每口井的环评将在十天至半个月可以通过。
建设“三废”处理站
  除了环评困难以外,当地对于环保工作的高要求还体现在了三废处理上。温宿严格要求泥浆、污水等不许落地,阿克苏油气公司计划在温宿产业开发园区建立“三废”处理站,将所有钻井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岩屑、污水都拖运到处理站进行处理。
  作为第一家在当地建设污染处理设施的企业,阿克苏地区及温宿县政府都对中曼建设的“三废”处理站寄予很大希望,由于是当地第一家“三废”处理厂,在建成之后,除了为自己做“三废”处理外,还可以为周边其他企业提供污染处理服务,同时也为公司增加效益。不仅如此,侯培柱总在接受采访时讲道,作为一个外来的“建设者”,创收、创效是我们的目的,但是来到美丽的温宿已有一年时间,我们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在勘探开发的过程中保护这片土地不受污染,这是政府向我们提出的要求,但同时也是我们作为企业的责任。
       “三废”处理站已于3月17日正式开工,一期存放设施已经完工,根据勘探开发工作的进程,后期还将继续建设处理设施,将污染物进行处理后的废物再利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带动经济发展只是一个方面,保护当地环境也是未来发展的共同目标。
“量地定做”的“微型”井场
  温宿这一片“沙漠中的绿洲”,物产丰富,土地资源非常珍贵,与玛湖项目的戈壁滩或者陕北部分地区的大山深处相比,在这里井队人员的生活环境要好上许多。可恰恰因为环境优越,井位的选择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在当地的规定当中,农田、城建区域、水源地等特殊保护区域都不允许勘探开发,例如新温地2井所在的位置,距离旁边的新疆大学教室公寓楼只有三十多米,周围还正在建造湿地公园、商品房等,属于城市规划建设区域,在周围的很大一部分地区都不允许设置井位。
  在苹果园等区域,政府审批可以通过,但是在通过以后,还需要与当地的农民进行协商,当地的田地是按照人头划分给当地人的,大部分都是维族人,他们会将地承包给很多汉人去耕种,然后收取租金,所以除了要和维族人协商以外,还要和承包户交接。依照当地规定,征用地区域里的苹果树,砍掉后最高仅赔付四百元,然而等到两年期满后用地归还,重新种植果树至少要二十年才能长到之前的水平,与二十年的时间相比,与一年中一颗果树可以创造的价值相比,这区区四百元实在不足挂齿,故而当地农民非常不愿意提供土地。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口内比较少见的部门,在进行探勘时,国土局、规划局、水利局、草原局、林业局、环保局等都会一个个到现场进行勘察,站在自己部门的角度核实土地类型,例如国土局会勘察该地是否为农田,规划局勘察该地是否为城建区域,水利局勘察附近是否有水库等水源地,如果为林业用地或者草原用地,还需要向相关部门缴纳相应的植被恢复费用,如果是其他用地也需要获取相应单位的审批。
  可是情况就算再复杂,该做的工作还是不能停下来,在今年国土资源部下发的1号文件中,针对农田部分已经有了相应的政策,正在等待下一步的实施,一些目前不能做勘探开发的区域,在未来将能够获得批准。同时为了降低当地农民的损失,他们“量地定做”了“微型”井场,将井场设置到最小的程度,工人每日往返倒班不在井场住宿,全部生活在基地,每日由专人送水送饭到现场,最大程度的减少占地、节约资金,也尊重了当地居民的民族习惯。
克服手续繁杂的困难
  红7井的位置靠近吉尔吉斯斯坦边境,和其他井位不同,在边境勘探开发,需要办理特殊的边境地区野外生产作业审批,需要企业提供矿产资源勘查许可证、探矿权出让合同书、临时使用土地合同书等共计十二份份材料,向派出所、县边境管理大队、地区边境管理支队等四大单位、十几个小部门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