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的时间可以做些什么?十五年可以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成长为一位翩翩少年;十五年可以从蹦蹦跳跳穿过小学的操场,到完成学业步入社会的大门。你还记得十五年前的自己在做些什么吗?十五年前的谢林祥第一次站在井场上,惴惴不安又满怀希望的看着眼前新鲜的一切,自此踏上了“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漫漫征程。
从无到有的点滴积累
初来乍到井队的他对什么都是懵懵懂懂,不过,在技术问题困扰之前,方言不通成为了最早困扰他的难题。当时的队伍里山东人很多,而谢林祥是陕西人,“有的时候开会半天都没懂什么意思,是真的听不懂。”当时的师父教导也很严厉,有一次在干活的时候,师父让谢林祥去找一把榔头,他没有听懂榔头的意思,师父在忙着工作也没敢多问,谢林祥转了半天,找了一把铁锹给师父,当下被师父批评了一顿。
两个月的时间过去,方言的问题基本已经不是谢林祥的困扰了,可是每天繁重的工作让他累到喘不过气来。04年实习期间,有一次下了很大的雨,在井场上都淹没了半截腿,他们一个班的人一起,在瓢泼大雨满身泥泞中堆泥浆池,“那会真的觉得太累了,坚持不住了,特别想回家。”刚来的时候每天都要用独轮车推沙子,一忙一整天,累到第二天起床手指都伸不开。独轮车的操作也比较难以掌控,经常推了一半沙子倒在了半路,只能再扶起来装好,继续向前推。“后来在看到新入职大学生在推独轮车,想一想,都是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
现任的8队副队长毛兴民曾经作为师父带过谢林祥。毛兴民是一个心很细的人,每个操作都是手把手地教学。有一次看到谢林祥拿黄油枪在做设备保养,枪头上沾了一些黑色的脏东西,立刻过去制止他,说保养前要先把油嘴擦干净,同时设备的接口也要擦干净,保证油车里不进去灰尘或者其他的脏东西,否则容易损坏设备。
当时的队伍上有很多以前油田出来的老师傅,都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水平,教导他们也很用心,再加上谢林祥自己也勤奋务实、喜爱钻研,所以成长很快,仅用两年时间便已经成为了司钻。2009年接受出国培训后回到陕北,正式成为一名副队长。
脚踏实地 一丝不苟
今年接任队长后,谢林祥充满压力的同时亦满怀干劲,他们在今年年初正月初九就抵达了现场。刚开始的两天气温非常寒冷,最低温达到了零下二十八度,水从钻台上面滴下来,落到地上就已经变成了冰。谢林祥带领队伍整理设备,准备开钻,却发现气路管线中的水全部冻成了冰,将管线结结实实的堵了起来。他们只好把管线上面缠的毛毡加热带全部扒开解掉,慢慢给管线加热,然后再一根一根的通开,清理完所有冰后再启动设备。
然而温度实在太低了,二开前检查设备时发现,地面高压管线中有一些水没有控干净,又重新结上了冰,只好把由壬全部砸开,再次加热化冰,又用气管线将水都吹干净。恶劣的天气没有成为他们的绊脚石,2月28日,15队施工的苏东40-56C4井顺利完钻,完钻井深3214米,钻井周期10.91天,成为钻井公司陕甘蒙工区节后启动时间最短、完钻速度最快的钻井队,也是采气五厂区块42支队伍中第一个开钻、第一个完钻的队伍。
能够有这样优秀的成绩,不仅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需要一个优秀的管理模式。在施工作业时,谢林祥会要求各岗位的员工,一定不能松懈,有任何异常情况都尽快上报。在一次钻进至2200米造斜段的时候,原本的立管压力是15兆帕,当班内钳工发现压力降低了1兆帕,立刻依照程序上报,谢林祥要求司钻停钻上提,并开始对压力下降原因进行排查,观察后发现泥浆泵和管汇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柴油机的转速也没有改变,因此首先排除了地面原因,开始查找井下原因。于是他又安排人员计算泥浆迟到时间,发现迟到时间提前,立即起钻检查钻具,最终发现钻具刺漏。
如果未能及时发现问题,扭矩加大,很有可能发生钻具断裂,造成钻具落井的重大事故,但是严格的汇报制度及强烈的责任心,让他们成功提前发现漏洞,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快速高效的后勤保障
由于所在区块水平井施工难度较高、风险较大,甲方从不将气水平井的工作量交给民营企业,今年经过多方考虑,首次在民营企业中挑选成绩排名靠前的优秀队伍,施工气水平井。由于15队在该区块屡创佳绩,理所当然的被选中。
尽管从2014年开始,15队一直进行常规井的施工作业,队伍上只有技术员和泥浆大班接触过油水平井的施工,没有人参与过气水平井。但是在钻井公司及苏里格项目部技术团队的支持下,在全体队员的脚踏实地攻坚克难下,最终,15队5月23日开钻,仅用时35天完钻,不负众望的在采气五场所有民企队伍中名列第一,并被评为2019年度十佳优秀队伍。
在今年苏东014-108H2井的施工过程中,钻进至水平段400多米位置时,水龙头出现问题,更换水龙头的过程比较繁复,需要起钻更换以后再重新下钻,而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当时和15队相距150公里左右的6队正处于等停阶段,谢林祥首先安排人员与6队沟通联系,尽快调配水龙头,同时从400多米的水平段起到套管内的安全位置,更换水龙头以后下钻,从开始到结束,还包括150公里运输的时间,整个过程仅用时三个多小时,充分体现出了团队间整体的配合及合理有序的规划。
当时由于甲方井位原因等停了18天,井队人员的情绪本身也是比较紧张的,都非常迫切的希望安全顺利的打好这口水平井。分秒必争的日程节约的不仅仅是时间,也同时降低了成本,“能节省一部分就节省一部分。”
优秀的作业成绩和浓厚的成本控制意识,必然也会带来好的效益,去年15队以680万的纯利润位列钻井公司第一名,今年截止目前已经施工了五口井,预计纯利润六百万以上,其中有两口井在两百万左右,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指标。
“别出心裁”的安全管理模式
在保障高速度、高效益的同时,安全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谢林祥从2014年加入15队以来,保持着全年没有任何井下、人身、设备事故的纪录,接任队长后,他更为重视安全标准,严格遵守“三基三标”的要求,加强入场教育培训,利用等停时间进行事故案例教学及安全操作规程的学习,全力提高现场安全标准。
除了基本的自查自改以外,谢林祥还组织了每周一次的各岗位交换检查,去别的岗位发现问题,然后立即整改。这样的安排源于谢林祥自己的切身感受,“一个队伍每天在这里看,时间长了是发现不了问题的,如果是去看别人的队伍,可能就能从中找到很多的毛病。所以一些隐患在自己的岗位可能发现不了,去了别人的岗位会比较容易看到。”
今年5月,在一次交换检查的过程中,钻台大班被安排到泥浆罐检查,发现3号罐有一个缺口,虽然缺口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刚好可以漏下一只脚,如果没有注意,有可能会一脚踩空,这也是一项安全隐患。后来他们找了一个踏板将缺口盖起来,来回经过时可以更安全一些。
另一个泥浆大班被安排到钻台上检查时,发现护栏的下缝过大,一些小螺丝等零件很容易从缝中漏掉落下去,如果下面恰好有人经过可能会造成一些危险,所以他提出用挡板将缝隙遮挡起来。
尽管都是一些小事,但安全就是要重视每一个可能的小细节,他们在不断的互相交流学习中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不仅降低了安全风险,也让各岗位间的交流合作更上一层楼。
井队上经常会有甲方领导前来检查,不过谢林祥说他们从来不在意这些,也不会为了检查而特意去准备些什么,“我们是随时都可以迎接检查的状态”。在今年9月20日,地方环保局前来检查时非常肯定15队的安全标准,“以前都是中曼向国营企业学习,现在是他们要向中曼学习。”
时过境迁,当年那个懵懵懂懂在榔头和铁锹里迷茫不知所措的年轻人,已经带领着一支优秀有力的钢铁团队,在乌审旗茫茫荒漠草原上冲锋陷阵,正以成熟稳健的姿态,扬帆远航驶向更美的远方。(记者 邓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