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164期 2017年
从“门外汉”到“领跑者”----记中曼16队安全官孔超

     中曼16队安全官孔超,1988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先后就读于张家口炮兵石油学院英语专业和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2014年10月加入中曼俄气项目。14年10月,第一次踏出国门,第一次来到伊拉克,第一次来到不毛之地巴德拉油区,他用“陌生、荒凉、无助”这三个词形容了他初入井场的感受。

严师出高徒
  刚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第一次接触钻井行业什么都不懂,还好孔超遇到了他的“伯乐”,带他完成了角色转变,带他入了这一行。
  第一个倒班的头三个月,孔超作为实习生在钻台上做钻工,他对井场中的设备、工作中的危险、工程施工流程等一窍不通,工作也就是一些相对安全的杂活儿。
  他的“伯乐”黄师傅就手把手得教,第一天,他就对孔超的工作提出了四个字的要求“工完料净”,这就要求孔超每次工作完毕就要对使用过的工具材料等归整清洁。这对于一个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为工作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建立整洁的工作环境,起到了启蒙作用。
  那次,黄师傅带着孔超在泵房里学习设备,对这一切都很陌生的他在泵房里边走边瞧,眼神里尽是好奇。走着走着,孔超看见自己身边有一个奇怪的东西,顺手就摸了过去,想一探究竟看看这到底是什么玩意。
  “你不要命了吗?你碰这个。”黄师傅看见他伸手触摸大声呵斥道,并以最快速度一把抓住他的手拉了回来。原来孔超碰的这个东西正是高压管线上的保险凡尔,虽然平时不会出现什么危险事故但是如果开泵过快或者压力过高时就会产生危险,毕竟用醒目红色油漆标示的高压管线还是避而远之的好。
  原本只是好奇的他被老师的严厉吓了一大跳,牢牢抓住他的那双大手和那句呵斥,成为孔超记忆里对安全最初的印象。

压力创造动力
  那时候,孔超在20队做实习生,恰巧安全官缺人,带他的师傅又回家休假,于是队上安排他和当地的一名翻译做起了安全工作,不了解安全工作流程的他两眼一抹黑。
  工作中,他对甲方要求的安全规定不熟悉,工作更是无从下手,甲方的催促成了鞭策他不断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现场巡检、培训、演习等安全工作经验基本为0,自己的安全流程和安全知识都还没有完全掌握,怎样给大家培训安全呢?怎样才能给大家培训到位呢?甲方的催促和摆在面前的现实,给孔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压力创造动力,他每天除了自我激励提高信心以外,还不断在工作中学习,只要手头的活儿不忙就会查阅资料,碰见不会的就向队上的工程师请教,希望自己能够尽快顶岗,不耽误队上的生产工作。
  一来二去,时任20队平台经理陈晓荣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培养优秀大学生,于是他帮助孔超把握工作节奏、细化工作内容,有了平台经理的支持和带领,最终孔超逐步缕清头绪,工作步入正轨。

  “惊弓之鸟”
  2015年4月,俄气项目某队发生一起LTI(损工时事件),一辆叉车拉着钻杆,一名员工违章从叉车下面行走,不料,被钻杆压断了腿,这件事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16年2月孔超顺利定岗安全官职位,这件LTI也成为安全管理中的典型事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时刻敲响警钟。
  16年底的一天,在一处工作区域里,一辆叉车刚刚拉完药品停放在路边,叉车横放在路边,高度在1米左右。孔超和项目某人刚好迎面走来,叉车在他俩中间,走着走着两人距离叉车越来越近,孔超观察他是否会绕行叉车,心里正捣鼓呢。突然,看见他弯下腰从叉车下面走过。
15年事故的阴影还未散去,孔超如惊弓之鸟一般,立刻上前制止。"你为什么非要从这过去,不能选择绕行吗?"面对孔超的质问,他意识到了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哑口无言。
  事发现场,叉车横停在路边,叉车前面堆放着刚刚卸下的药品,堆起了一座“小山”。为了选择捷径,图方便,他最后选择从叉车下面走过。
第二天早会,孔超在大会上提出了发生的事件,并向与会人员描述了事情经过,避免任何人重蹈覆辙。作为一名安全官,如今,他早已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对待安全工作一丝不苟,成为井队安全工作的“领跑者”。

离别的车站
  1988年出生的孔超,长着一副“娃娃脸”,根本看不出来如今他已经是一个5岁小男孩的爸爸。
  又是一次倒班,孔超抱着3岁多的儿子,在老婆,父母的陪同下赶往火车站,准备搭乘那趟去北京的火车,一路上尽是父母和老婆的牵挂和不舍。
  还好现在网络便利,在井上时常都能和家里人视频,时间一转眼两个月就过去了,孔超开始准备回程。每次回程,他都要再三询问儿子想要带什么玩具,要什么颜色的,想吃什么,事无巨细。
  终于回到家,拿出给儿子买的玩具和礼物,儿子乐开了花,看着儿子的笑脸他觉得一切都值得。
              (记者 杨润琪)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