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P05井是伊拉克巴德拉区块俄气项目的一口生产井,本井设计周期325天,设计井深4810.00m;实际钻井周期348.58天,实际完钻井深4790.30m。巴德拉区块是世界性的钻井高难区块,在这个区块上斯伦贝谢和大庆油田曾经黯然失色。就这样一座世界性难度的堡垒,被中曼攻克了,这其中的艰辛与风雨历程已成为中曼石油人最宝贵的财富。
打好攻坚战,攻克巴德拉
带着嘹亮的口号,2014年3月拉开了俄气巴德拉大包项目的序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气项目云集了几乎所有中曼国工的精英。大包项目考验的是多工种的协作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第一次承接大包项目,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靠自己虚心学习,精心筹划。万事开头难,高标准的完成钻机搬运,清关,安装是攻坚战役的第一步。P05井是俄气项目的第一口井,是一口探路井,其中的意义不言而喻。
目标远大,口号响亮,但是面对异国他乡,困难重重。整个搬家安装过程中披荆斩棘。首先要战胜的是高温关,四月在国内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但是在伊拉克已经开始进入高温时节,特别是到了5月份,白天温度已经达到了40摄氏度,对于刚从国内过来的中曼勇士来说是个极大地考研,为提前完成高标准的安装任务,领导号召大家在搬家安装期间都是FLOORMAN,平台经理陈晓荣亲自上阵,叉车吊车开起就干,哪有困难哪有他的身影;定向井工程师李斐,连续在太阳底下卸货9小时,最后中暑呕吐后说"从来没有干过这样的活",可以想象当时的情景。
其次是人员不足,项目刚刚启动,陆陆续续从国内上人,但是依然是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优秀的焊工及吊车、叉车司机。搬家初期,设备改造需要大量的切割电焊,而且当地雇的叉吊车司机到点下班,下午四点太阳还很高,他们准时收杆下班,严重制约着我们的安装速度,面对这种种不利因素,中曼石油人没有退缩,反而迎难而上,他们不干我们自己干,加班加点终于在5月12日这天准时开钻。
紧抓培训,打造钢铁钻井队
在国外施工,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当地雇员。雇员都是从本区域招的,相当于国内的农民工,伊拉克当地因为长时间动荡,公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些人仅仅会些简单的英语,有些雇员连小学都没毕业。但是不管怎么说,几乎都没有钻井队作业经验。都是新手,都要培训。语言不通更增加了培训难度,而且钻井队都是高风险作业环境,人员培训更是迫在眉睫,为此16队专门制定了培训计划,每天跟雇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充分利用HSE翻译,带班队长、司钻、中方井架工、泥浆工等等都在苦口婆心的培训当地雇员。语言不通,用手势,强制教雇员说汉语,现在好多当地雇员都会崩汉字。泥浆工田光帅,为更好的使用好当地雇员,自创手势语言,左手拿秒表=测泥浆粘度,右手拿量杯=测泥浆密度。带班队长马林惠,亲自在井口示范,开扣吊卡,打安全卡瓦,直到他们可以熟练操作。
制定措施,确保生产安全
本井井深结构是典型的非常规井深结构,井眼大,周期短,对设备要求高。为满足井下大排量钻进要求,二开长裸眼大井眼井段需要四机三泵,大负荷运转。短时间内四机三泵没有问题,但是长时间运转,负荷大,泵压高,温度高,设备也需要休息。四台柴油机油两台相继趴窝,严重制约着钻井速度。项目组及现场监督组及时和甲方沟通,调整钻井参数及泥浆性能,排量达不到最高要求,我们就只有从其他方面找对策,泥浆经理崔新洲及泥浆总监王立建吃住在井场,时刻关注泥浆性能,顺利钻进至二开中完井深。
高温不光对人,对设备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八月份地表最高温度73摄氏度。早已经到了人的工作极限温度,在太阳下别说干活,就是站着都难受,举个例子,曾经三名壮汉在室外安装空调,1个小时,都没有挂上空调主机,可以想象高温下的劳动强度。设备也是一样的,面对伊拉克的"骄阳",顶驱、SCR房相继没能逃过报警罢工的命运。率先出问题的是顶驱及顶驱控制房,中午最热的时候,连续出现高温报警,那时正是钻进至高压盐水层,井下风险大,如果顶驱出现问题,极易造成井下事故发生。面对这些棘手问题,装备老总韩权义亲自上阵,出现问题亲自住井排查。出现问题再解决不是一个优秀的电气工程师,要把问题预防在萌芽状态。韩总亲自带领井队电气工程师杨杰,顶驱工程师商清波。改造顶驱控制房,既然受不了高温,那就给他再次增加降温设备。先是在顶驱控制房上面安装遮阳棚,再是增加顶驱控制房的空调数量,再增加一部空调,始终将顶驱控制房内的温度控制在16摄氏°以下。SCR房也是,房顶安装大型中央空调及轴流风机作为备用降温源。以次类推,其他设备能实现水冷的及时强制冷却水,不能实现水冷的,安装遮阳棚和冷却风机,设备顺利度过高温期。
大胆创新,打造淀粉泥浆体系,为钻井保驾护航
泥浆就是钻井的血液,泥浆就是钻井的半边天,斯伦贝谢在这个区块为啥折戟沉沙,关键是泥浆技术不过关。针对高压盐水层的特点,配置全新淀粉泥浆体系,对我们从国内刚走出来的这些泥浆技术人员来说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与国内的三黄体系完全不沾边,能否顺利拿下,关系着整个钻井的成败。泥浆经理崔新洲和王立建半年前就在做实验,摸索配方,到项目运作时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路子,但是这些实验建立在国内的一些药品的基础上,到了国外,不可避免的使用国外的泥浆材料。如果材料不过关,配出来的泥浆就是面糊,严把进料关,是打好泥浆攻坚战的第一步。
泥浆密度高,好的加重材料配出来的泥浆流变性非常好,但是不过关的重粉加进去,泥浆就一锅粥了。一方面重粉需求量大,寻找大型供应商不易;另一方面把握重粉的质量更难。质量不过关的供应商不敢轻易的与之签订合同,到了井场的重粉质量又是参差不齐。如何快速有效的检验产品质量,面对一车车到货的重粉,崔新洲和王立健优创重晶石快速检验法,使送井的每包重晶石都可以快速检验,确保进料优质可靠。
合理组织,确保顺利交井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司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P05井进入完井作业阶段,完井是交井前的最后一步,之所以俄气敢把完井项目交给中曼,是对中曼钻井实力的一种认可。为顺利搞好完井作业,中曼完井事业部的程欢经理早早来到项目上,组织协调完井作业。完井作业牵涉的合作方多,入井的工具复杂,工序复杂。这对中曼石油人来说也是一个全新挑战,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完井事业部分工明确到人,各种第三方服务方到井既干活,避免人员等停及设备等停现象,经过周密组织终于于2015.5.7日凌晨5:00喷出胜利的火焰,正式宣告了俄气项目第一口井的成功。这口井不但是中曼石油在巴达拉项目的探路井井,也是一口为中国人正名的争气井,他的成功意义重大。不仅为中曼走向国际培养了一流的人才,同时也为大包项目的平稳运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曼16队)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