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619
股票代码

(%)

总第78期 2012年
走进钻井队
      钻塔高高耸立,风沙肆意狂舞。偏远的甘肃环县山区的中曼三队,工作条件环境艰苦。
      5月21日,三队完成了今年的第七口井。这口井从开钻到完钻共用时11天,钻井进尺2641米。在嘈杂的工地,早上七点刚过,工人们就早早起床,洗漱,吃过早饭,三队一班的队员们便又重新走上了钻机平台。清晨钻机发出的隆隆轰鸣声响彻整个井队。当我再次拿起摄像机跟随队员们一起站立在钻井底座上时,可以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双脚由于机器的高速运转而在震动,有时身体还会随着所处平台位置的晃动而左右起伏。但这一切钻井工人们却早已习以为常。
      代理副司钻刘志波今天的首要任务便是完成昨夜钻机完钻后的起钻。今天他将从早上八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八点。由于是一个雨天,井场白天的气温一下比平日骤降了十多度,老刘穿起了雨具和棉衣。这也意味着这班工人们在井场野外作业时会更加辛苦。通过几句简短的交谈,我用随身携带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刘志波还有他的三位同事工作时的镜头。内钳工赵海飞,外钳工王清川,还有泥浆工包宝龙。这三位大小伙子,个个皮肤黝黑,身手矫健。干起活来三人都是一副很熟练的模样。丝毫看不到这是在艰苦的野外作业,也丝毫感受不到他们已经很久没回家了。过了四十多分钟,钻杆已经从延长组起到了直罗组。正在操作刹把的刘志波提醒包宝龙,让他注意直罗组的钻杆,因为这段是泥岩层,容易出事容易垮塌。在听了老刘的提醒后,包宝龙朝他一乐,连声说道“没事,没事。”巨大的噪音,使得我与四人的交流需要加大双倍的嗓音,而看着忙碌的他们,也让我急切地想融入其中。
      联系测井车,尽快完成电测是完钻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早上八点刚过,实习技术员周磊就开始忙碌起来,因为这是他今天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打电话,找联络人,周磊的手机从上班后就没停过。听队里的人讲,现在在长庆这块从事钻井的队伍比较多,找电测车不太好找。外头又在下雨,估计今天是见不着测井车哩。
      而据我昨天所了解到的情况,三队在打这口井时也并非一帆风顺。司机长许海安向我透露,“一般平日里一口井也就八九天。唉!这口井打了11天。现在都在讲成本讲效益,估摸着这趟收入又要比上回少一些了。”在他看来造成这次钻井周期延长的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设备上。无线随钻仪器损坏,钻头质量,螺杆也不行。因为钻头质量问题,刚开钻的时候,一个钻头只打了二百多米就磨损严重,后来还是通过协商给解决的。这些都导致了最后钻时较慢,完井时间向后拖延。
      临近中午,当我再次在钻井工地遇到周磊时,他告诉我现在队里联系到一辆中国石油华北测井车。但是由于今天正在下雨,外面到三队的路也不是很好走,不知道他们能否在天黑前到达。要是当天测井的人不来,那么接下去全队只能停下来,工人们也只能做设备检修了。至于平台上还有一口井,什么时候能开钻,这都取决于天气和道路了。
      吃午饭的时候,大家围坐在一起,我便向工人们询问上午的工作情况。他们说还有三十几组钻杆就起钻完成了,看来上午的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在与队员们的近距离接触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井队工作的枯燥与辛苦。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的工人需要工作十二小时,除了干活,吃饭,余下就是睡觉。可以想象一年365天,钻井工人要在作业地呆上280天左右,几乎每天都是工地与宿舍两点一线。有人说,只要谁在工地上想家了,就多吃点食堂的饭菜,多和弟兄们聊聊,就像回家了一样。在交流中发觉他们很少说工作的苦,好像特别容易拉近彼此间的距离,也许他们更愿意展示给我钻井工人幸福的一面吧。
      下午由于测井车迟迟未到,让我有机会深入到钻井现场。采访井架工张昭平时他说,自己在三队已经工作快三年了,一直过得挺开心的,队里的弟兄就像一家人一样,谁有啥困难队里都会想办法给解决。在井队工作特点就是野外、艰苦和繁重。夏天工作的时候最高温度能到40多度,冬天最冷的时候晚上手冻得都伸不出手来,但工作还是要继续。“只要能多打几口井,自己吃点苦没什么”,张昭平说。
      记得在我上学时,课本里有几篇关于钻井队里的故事,当时只觉得他们很辛苦,直到与钻井工人真正接触后,才体会到了另外一种情感,就是这种情感让他们满腔热血为石油,也许来到这里你才会知道什么是信念吧。在进行采访时,这样一群人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也许他们表达不出过多丰富和细致的情感,但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那样的刚强,而他们的气质又是那样的朴实和谦逊。一张张质朴的笑脸,总会让人想起他们,让人心中有所触动。(记者 顾闻)

copyright © 2021 中曼石油天然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08116516号-1